DEAR POSTMAN TREE!
舊灣仔郵政局後的芒果樹
哎吖,我跟你不都是郵差嗎?
聽說,這家郵局初建時 你已經在這裹,即是1912/13 年左右開始一直都在啊!
以前有一段日子差不多每天都會坐雙層巴士經過皇后大道東,一路上有好多棵樹從大樓狹縫間探頭出來揮手的樣子。
我猜並不是一個好住的地方啊,不過,看起來十分之可愛,而我特別喜歡這些彷彿從小建築物頭頂長出來的大樹,你就是其中一棵了。
聽舊街坊說你樹上長出來的芒果好酸的啊,是真的嗎,我也想試吓。
在開埠初期,灣仔(當時叫做下環)的海岸線就在皇后大道東和灣仔道,以前門前就是海,現在就只有望車河了。
我看過一個都市傳說話六十年代的灣仔居民,曾經見過有一個發青光眼的「鬼郵差」深夜出沒送信。
而且信封上都係有名有地址的,收信嘅人拆開信只有一張白紙,然後就會在七天內死去!oh 不就是Death Note 嗎!?
最後要請大師來「解決」問題。
咁多年了,就只有芒果樹先生你知道這件事係唔係真喇!
話我知please!
Love,
貓小姐
Wednesday, May 22, 2019
Tuesday, May 21, 2019
仙女
You know how i used to work in Hong Kong's one and only architectural conservation specialist office (i wanted to write clinic, because our job was a lot like being an old-building-doctor)
I was like an assistant to a few very serious and inspiring ladies, a conservation architect, a historian and the architectural historian. I loved my job a lot, spent four years there, learnt so much those days, participated in many big and small restoration projects. They were real serious people, takes every single millimetre of tiles, and every single traces of word carefully.
我哋爬過好多屋頂、在悶熱的舊樓中一邊做紀錄一邊與昆蟲為伍、跟彷彿被世界遺忘的屋主在炎夏中做口述歷史、走在樹林荒廢的道路、走進滿是蝙蝠老鼠的洞穴,在別人三十年代老房子中吃午餐,一面畫低每塊䃈磚。
Those skills and resources has been so useful for me when illustrating maps since then, in fact, I think I started illustrating HK maps at that time, because I wanted to piece the history back together.
It's possible to find out how a whole vanished street used to look like through old pictures, aerial photos, old letters, Public Record office's documents, gai fong's words, and books etc.
Among those things, my favourite was (all) 19th century travel books :P
Trying to re-organise the thousand of pictures/maps/aerial photos I collected of my own dear district for little miss S, is, like a black hole for me haha, indulgent like ice-cream.
Wish we could lay them out in an interesting way, and show everyone, one day. Project 193840...... it's so beautiful and local history worth knowing.
如果今早我是約了 @panda_heidi 一起去PRO 一定開心到飛起。
This is love.
1924 年的telegraphy bay, 即係我屋企啦,同埋我望到對面沙宣道呢個山 我搵到幾張相係不同角度影呢度,有張我未見過 我感覺今次「出海收獲大滿了」
呢個係我屋企望出去見到的那座矮房子,下面係鋼線灣村,我日日跑步經過的那個山谷,現在弘立嗰間學校的位置,我成日跑域多利道經過都會影吓。
1948 一直都有條盟渠呀。
無論找什麼區,heidi大概都會話:「哦 你搵呢度」她都會找到好多好多東西給我。
我份舊工好似係仙女的助手。
我木棉樹個編輯都係仙氣的 好多好多訪問都咁形容佢,有次我閒談中發現佢好憎,唔係(淨係)靚女 or not 佢話報紙寫嗰個根本唔係我,我都唔係咁,點解啲人會寫到我咁,佢話因此佢無share 好多訪問,我話你係咁喎.....
上次蘋果個記者同編輯做專訪前都同我傾咗一陣,佢話雅文想「落地」一點 肯定雅文prep talk 咗佢.... 我諗佢嘅仙氣只不過係來自 - 佢做緊一樣普通香港人根本無諗過會做到嘅嘢- 二十年。
從樓梯底個office 開始,但佢自己「唔覺得係乜..... 」 ..... that's what her 仙氣 is all about.
人哋覺得佢做嘅嘢簡直唔正常,同點解唔會欠下一身債佢只係覺得「我做得不夠好」「要努力點」
Wednesday, May 15, 2019
木棉
小讀者活動 【木棉花開花落:一期雜誌的誕生,一本雜誌的終結】
你知嘛,我真的是好喜歡閱讀的。
年輕時去日本北京工作,會買五十七十本書。
以前在中大工作,辦公室對面有間書店,要是沒有Heidi 把我拉出來,不時花一兩小時都不知道。
所以在木棉樹活動中,覺得從小朋友身上看見自己一點影子 。因為出版社有好多書,出席活動的小朋友和我,有時不僅拿起一本書,就停不了手。小朋友的家長都說,他們一拿起書就好像聽不見世上其他事!
另外,有個家長跟我說,小朋友近日跟媽媽說很忙,問他忙什麼,他說跟幾個朋友正在一起做一本書!要趕稿及畫畫。我小時候也在家裹做好多好多書的!
有家長說仔女會把木棉樹雜誌翻看好多好多次。
我和妹妹小時候都會好期待學校派發新一期雜誌!
有一個男孩子在活動完了之後在角落一直不願走,小聲地問:雜誌真的要結束嗎?
做雜誌真的好辛苦,她們團隊得幾個人,一本書這麼多字要校對。但雜誌好能夠跟讀者們聯繫,也有好多小孩子每月投稿。
我讀小學時,木棉樹仍在一個樓梯底出版,另外封底的地址是編輯木棉樹姐姐的屋企地址!
好多小朋友最喜歡有禮物玩的專欄,我們說不怕,將來不出雜誌,還會出繪本和書,有孩子舉手問可不可以將來keep 住遊戲的那個部份(在每本書後面)。
我跟朋友韋小姐說: (....) 我就好慶幸有你 這些同樣愛讀書的朋友,睇書真的很好。係好好開闊眼界,同埋培養同埋心的方法 同埋讓我們知道世上有好多方式看同一件事。
她說: 係呀 寫作都好好 呢幾日我開始或自己寫作。然後揀到好書感覺真係中獎咁。
我說:對啊。睇書可以安坐家中 travel the world 及記起世界之大
她說: 同埋好荀 人哋嘅心血結晶 垂手可得 XD
我說: 真係可以係幾十年的心血
綠腳丫(那個有好多社區活動,培養家長lead 讀書會等等,以繪本為中心認識世界的社群)的slogan 係讓每個小朋友都可以讀到好書之類,我覺得好好。
當然我工作中(talks esp) 會常常遇到好多家長,我成日都覺得instilling love of learning & love for books, is something that's 一生受用,滋養心靈。
Kenny’s holding the first edition of cotton tree magazine on his left hand, from 20 years ago; and a copy with my illustration as cover, from a year ago.
今日會去呢個活動,好緊張呀(你知啦 我從來唔緊張㗎嘛)因為除了自己畫和寫的繪本「最後的告別」我也是讀木棉樹長大的。
最重要是她們真的好認真,也培養了好多孩子對文學的愛。
木棉樹係我哋香港最珍貴嘅出版社來的。
不少讀者在「木棉樹」Facebook專頁留言,當年的小讀者今已成為大朋友,對停刊感到可惜,以及多謝雜誌給予的美好閱讀時光,「感謝木棉樹陪我走過我的小學時光」、「多謝妳們的殷勤努力,孩子有機會閱讀高質素的文章」、「謝謝帶給學生美好的閱讀世界,終身受用的文學薰陶」。
《木棉樹》在專頁叫讀者們不用擔心,義務市場推廣總監表示,「雜誌停刊後,可以更專注繪本出版。在全球暖化的環境下,木棉樹仍將努力,繼續年年開花!」
人生,總是見證著一場場的花開花落。 木棉花開有時,木棉花落也有時。 陪著香港孩子走了20年的「木棉樹」在本年6月號後永久停刊。 雖有不捨,仍可以來一場帶笑的送別。 我們特邀請10位「木棉樹」小讀書見證這個歷史時刻, 於5月13日舉辦走訪出版社活動,讓雜誌主編、插畫家與小讀者面對面, 分享一期雜誌的創作出版過程,要走完多少步? 作家、編輯、插畫家、美術排版怎樣分工合作? 還有各欄目的創作故事。 然後於5月18日走訪印刷廠,見證一本雜誌或圖書的印刷成書。
你知嘛,我真的是好喜歡閱讀的。
年輕時去日本北京工作,會買五十七十本書。
以前在中大工作,辦公室對面有間書店,要是沒有Heidi 把我拉出來,不時花一兩小時都不知道。
所以在木棉樹活動中,覺得從小朋友身上看見自己一點影子 。因為出版社有好多書,出席活動的小朋友和我,有時不僅拿起一本書,就停不了手。小朋友的家長都說,他們一拿起書就好像聽不見世上其他事!
另外,有個家長跟我說,小朋友近日跟媽媽說很忙,問他忙什麼,他說跟幾個朋友正在一起做一本書!要趕稿及畫畫。我小時候也在家裹做好多好多書的!
有家長說仔女會把木棉樹雜誌翻看好多好多次。
我和妹妹小時候都會好期待學校派發新一期雜誌!
有一個男孩子在活動完了之後在角落一直不願走,小聲地問:雜誌真的要結束嗎?
做雜誌真的好辛苦,她們團隊得幾個人,一本書這麼多字要校對。但雜誌好能夠跟讀者們聯繫,也有好多小孩子每月投稿。
我讀小學時,木棉樹仍在一個樓梯底出版,另外封底的地址是編輯木棉樹姐姐的屋企地址!
好多小朋友最喜歡有禮物玩的專欄,我們說不怕,將來不出雜誌,還會出繪本和書,有孩子舉手問可不可以將來keep 住遊戲的那個部份(在每本書後面)。
我跟朋友韋小姐說: (....) 我就好慶幸有你 這些同樣愛讀書的朋友,睇書真的很好。係好好開闊眼界,同埋培養同埋心的方法 同埋讓我們知道世上有好多方式看同一件事。
她說: 係呀 寫作都好好 呢幾日我開始或自己寫作。然後揀到好書感覺真係中獎咁。
我說:對啊。睇書可以安坐家中 travel the world 及記起世界之大
她說: 同埋好荀 人哋嘅心血結晶 垂手可得 XD
我說: 真係可以係幾十年的心血
綠腳丫(那個有好多社區活動,培養家長lead 讀書會等等,以繪本為中心認識世界的社群)的slogan 係讓每個小朋友都可以讀到好書之類,我覺得好好。
當然我工作中(talks esp) 會常常遇到好多家長,我成日都覺得instilling love of learning & love for books, is something that's 一生受用,滋養心靈。
Kenny’s holding the first edition of cotton tree magazine on his left hand, from 20 years ago; and a copy with my illustration as cover, from a year ago.
今日會去呢個活動,好緊張呀(你知啦 我從來唔緊張㗎嘛)因為除了自己畫和寫的繪本「最後的告別」我也是讀木棉樹長大的。
最重要是她們真的好認真,也培養了好多孩子對文學的愛。
木棉樹係我哋香港最珍貴嘅出版社來的。
不少讀者在「木棉樹」Facebook專頁留言,當年的小讀者今已成為大朋友,對停刊感到可惜,以及多謝雜誌給予的美好閱讀時光,「感謝木棉樹陪我走過我的小學時光」、「多謝妳們的殷勤努力,孩子有機會閱讀高質素的文章」、「謝謝帶給學生美好的閱讀世界,終身受用的文學薰陶」。
《木棉樹》在專頁叫讀者們不用擔心,義務市場推廣總監表示,「雜誌停刊後,可以更專注繪本出版。在全球暖化的環境下,木棉樹仍將努力,繼續年年開花!」
人生,總是見證著一場場的花開花落。 木棉花開有時,木棉花落也有時。 陪著香港孩子走了20年的「木棉樹」在本年6月號後永久停刊。 雖有不捨,仍可以來一場帶笑的送別。 我們特邀請10位「木棉樹」小讀書見證這個歷史時刻, 於5月13日舉辦走訪出版社活動,讓雜誌主編、插畫家與小讀者面對面, 分享一期雜誌的創作出版過程,要走完多少步? 作家、編輯、插畫家、美術排版怎樣分工合作? 還有各欄目的創作故事。 然後於5月18日走訪印刷廠,見證一本雜誌或圖書的印刷成書。
Friday, May 10, 2019
漣漪
IT TAKES A WHOLE VILLAGE🥦🥬 After finishing all the exhibition set up, I still got a huge task from yoshiko-san, she has been making little books since the first day I knew her a decade ago, and she prints and sell them.
Most of the time with me she’s cute, and sometimes drunk but she’s actually someone who works VERY HARD, and has so much social mission, to make the world a better place.
She drafted me a whole book to illustrate, about the exhibition and my dear tree mailbox. She’s someone I respect a lot so I 乖乖努力畫同寫囉
I love what my little assistant Stephanie wrote about the strange-shaped people too:
這個星期盛載著滿滿的驚喜 因為完全沒有做功課 連天氣如此冷也沒有準備 也好 每天總是充滿著突然 然後就跟著走 展覽的模樣 自己的作用 住的環境 每天的行程(包括每日的温泉!) 也是發生前一秒才知道的
最喜歡的驚喜 是原來有每天相對的團隊 大家住進同一個地方 在美術館不斷擦身而過 然後共進早午晚三餐 突然間就變成群體生活 姨姨伯伯們總是熱鬧的 比我有多好倍精力好厲害 每晚總是大吃大喝聊天到好晚 奇形怪狀的一伙人 每個都好不一樣又隱藏著好多秘技 每天晚上心裏面總是期待今晚的菜式 我大部分時間都聽不懂又不會說 努力地食呀飲呀跟著他們大笑也就渡過了三個小時好瘋狂 大家都覺得我是很會吃很會喝很會睡的小朋友
永遠在工作又仁慈的田島先生
總是疲累寡言卻相當可愛好想出版zine的助手
好大反應經常憂慮照顧我們飲食的姨姨
好愛表演會爬樹滿滿的閱歷40年前來過香港的有型叔叔和他的年輕實習生
乖巧又時常載我們到温泉很會吃的村長的兒子
社交超奇怪作品賣得超昂貴在美術館咖啡店工作的呀姨
兼任幼稚園校長及歌手的流水先生
以及超仁慈只有一晚之緣的三位旅行達人
旅遊嘛。
Thursday, May 9, 2019
トラ
There’s a page in the little book we’re making, that's about animal rescue, probably because one of the book i am exhibiting is on this topic. i wrote the text of that section this morning, and sent it over saying “Help! it's too long, please help me edit” And she quickly replied that “the animal rescue work you do is very important, i cannot edit it any shorter”
The little book is bilingual, on dear tree, animal rescue, our past ten years in the village, the museum and art. . One summer, when I just finished illustrating "The Little Tiger-cat Stylist Workshop" and finalising the bereavement picturebook that features a tiger as main character, I received a call asking if I could foster two kittens.
I didn't know what it's about, but they badly needed help, typhoon was approaching, and if nobody took care of them, theyd die for sure, as they are already very weak, and drenched in rainwater. That call changed my life. I have always loved animals, encountering my beautiful little kitten - my own little tiger - opened me to a new page of animal rescuing. Since then, I started volunteering for a local animal shelter, @lap.org.hk , it is a 100% volunteer charity, no single person is paid. We run many programs, and has two centres that are opened 365 days. In our modern world, many animals are still caught and killed every day, our cities are no longer safe for them to live. And with so much intelligence, we only managed to decide to kill them. WORST still, many people still purchase animals from pet shop, they came from cruel illegal breeders, later on I adopted my dog Rosie, who spent her WHOLE life in a small filthy cage, forced to make babies, her babies were taken away to be sold at shops, leaving her with a weak, broken body, these are not single cases, we see them almost every single month, dogs come to us with broken legs, covered in fleas and skin problems, injected with hormones so they'd keep having more babies. These are the mothers and fathers of the cute animals you see in the shop. Even though they are older, but when you look at their eyes, you know their lives are worth saving.
Sunday, May 5, 2019
田島
關於田島先生,第一次遇見時已是十年前了,現在他已經七十九歲,仍然會通宵達旦畫畫,而且畫作時而有力,時而溫柔。
最近一次去時他正在趕畫數幅為新聞而畫的全頁廣告。
再前一次他一口氣完成了整本繪本的原畫,畫作都攤滿他的畫室,而他的畫室就是他的房間。(他把那本書的first draft 送了給我!)
團隊中的所有人都一起住在同一間屋裹,大家工作一天爬樹油木餵羊做飯一天後,都會一起去溫泉及大吃大喝大笑數小時,有時也有人會唱起歌來。每晚由不同人做飯,有時會做壽司,有時會一起燒肉。
但前兩回去,大家每晚都說田島先生會一起來吃飯,但最後連飯也沒有來吃。
每隔數天都會有編輯遠道由東京而來,等田島先生完成畫作,助手們努力用風筒吹乾,然後拿回東京。
好難想像到79 歲時仍然這麼勤奮。
第一次去大地藝術祭當義工時的我當然什麼都不知道,日文不也不懂。
只不過是因為我自小好喜歡畫畫和讀故事,並一直想成為繪本作家,所以堅持每天都要去田島先生的美術館去幫手。十年展對談中大家回顧起說,其實義工kohebi 們是不可以選擇自己去那個project 幫手的,每天在農舞台集合,然後會被派往200 多個藝術品的其中一個中幫手,可能是在滿是昆蟲的泥中掘洞,也可能是去洗抹藝術品; 有些人會心裹祈求有機會被派往起級出名的明 星藝術家的作品去幫忙; 而我就只是想回去田島先生的美術館去幫手。
其中也因為他們的團隊十分溫暖。
現在想來,可能的確有幸落在藝術祭中,其中一個真真正正融入村民的藝術品中。
記得Triennial 那年之後我也有回去,本來不是三年一次的藝術祭,應該是靜靜的沒事發生 (本來ET 咁大就是四處都靜靜的的感覺吧)但所有人都仍在那裹,一起繼續做新的藝術品,一起住在村民的家(當時未有自己的artist house, 後來連自己的屋都有,長期有員工們或畫家自己都會住在那裹)
可能田島先生這間藝術館較偏遠,村落又是鉢形(like a bowl, surrounded by trees) 大家好像特別close. 真係好多一年大細認真的matsurii, 雖然不過係二百人的村落,但會好認真地搞好大型祭節,夏祭時把小神社的四周山巒都點滿蠟燭,建起大台,有人上台唱歌,又有好多好多個canopy 賣燒肉,撈金魚。這些都沒有邀請外人的,不為旅遊而做,而只是村民自己每年在做。
而田島先生的團隊也會在往後的年中特別邀請我夏祭或冬祭去。
當年我們最初準備美術館時,一切由零開始,整個禮堂要還未有東西,流木放滿一地,大家每天努力油啊油,而老婆婆們也來一起油。
有些朋友會問為什麼總是有這麼多人在幫手,他們是什麼人,我說什麼人都有啊,例如去年做了一條戶外大蛇,要由大樹木在下低承托,整條竹蛇由竹和木而做,所以有一隊人是專做木和竹的專家,也有小型起重車量。
初開始時也請來建築師修復,也有本地村民成為美術館管理員,跟外來義工在美術館結婚了,現在十年過去,孩子冬話妹妹已經九歲,媽媽仍在美術館裹工作,抱住美術館的羊從羊屋進來咖啡店,請叔叔幫忙餵奶。
田島先生的畫作跟我的大概可以以「相反」來形容,他的畫總是懷着強大的原始力量,筆觸如此奔放,什至是狂野,色飽滿鮮艷、又跳躍。畫面到處都滿是力量,就算是水點、野花、泥土、或野草都是又逼真、簡直都像在急速移動中。
後來我回港數年後,每年都會回去一兩次。
又在香港開始了dear tree mailbox, 有次我們去田島先生伊豆的家時,他送了於1993 年寫的「森からの手紙」給我。
後來在不同的書店中知道,他自年輕以來就一直在關心環境,寫故事文章,跟當地居民反對政府建設影響環境的設施。
田島先生的助手平日可愛溫柔,但有時會拿出她的手做小書,講的是反對包裝、反核能等等議題。
運用大自然的材料,如樹葉、木枝、果實、花卉等,打造出一座立體繪本,充滿著想像力。在製作過程中,也請當地的爺爺奶奶一塊幫忙製作,如今負責管理的一些工作人員,也是該校的畢業生,緣分雖然曾經中斷,卻也強韌地延續下來。藝術祭最常碰到的問題,大概就是在地居民對於外地藝術家的不解與排斥了,但外地藝術家從在地故事中發掘出創意,在地居民透過參與而對藝術品本身產生感情,透過這些了解與實際接觸,那些參觀者沒看見的暖心故事,其實還有很多。
後來我感覺到,在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中,田島先生這個美術館這條村大概是獨特的。我很幸運,被他們所接納,被他們的愛包圍,他們亦愛我帶往那裹的每個家人和朋友。
十年下來,每次我們來到村裹,不論多夜,八十多九十歲的婆婆都會拿來新鮮從田裹採來的蔬菜跟我們分享。
他們的笑容多麼令人難忘,感覺他們都接納了這班外來人,感謝藝術為他們村重生起來,而團隊中的人們也把這裹當成第二個重要的家了。
他們真的都是好溫婉,好包容,又但充滿力量。
我也喜歡這篇關於大地藝術祭的文章 - https://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90551
最近一次去時他正在趕畫數幅為新聞而畫的全頁廣告。
再前一次他一口氣完成了整本繪本的原畫,畫作都攤滿他的畫室,而他的畫室就是他的房間。(他把那本書的first draft 送了給我!)
團隊中的所有人都一起住在同一間屋裹,大家工作一天爬樹油木餵羊做飯一天後,都會一起去溫泉及大吃大喝大笑數小時,有時也有人會唱起歌來。每晚由不同人做飯,有時會做壽司,有時會一起燒肉。
但前兩回去,大家每晚都說田島先生會一起來吃飯,但最後連飯也沒有來吃。
每隔數天都會有編輯遠道由東京而來,等田島先生完成畫作,助手們努力用風筒吹乾,然後拿回東京。
好難想像到79 歲時仍然這麼勤奮。
第一次去大地藝術祭當義工時的我當然什麼都不知道,日文不也不懂。
只不過是因為我自小好喜歡畫畫和讀故事,並一直想成為繪本作家,所以堅持每天都要去田島先生的美術館去幫手。十年展對談中大家回顧起說,其實義工kohebi 們是不可以選擇自己去那個project 幫手的,每天在農舞台集合,然後會被派往200 多個藝術品的其中一個中幫手,可能是在滿是昆蟲的泥中掘洞,也可能是去洗抹藝術品; 有些人會心裹祈求有機會被派往起級出名的明 星藝術家的作品去幫忙; 而我就只是想回去田島先生的美術館去幫手。
其中也因為他們的團隊十分溫暖。
現在想來,可能的確有幸落在藝術祭中,其中一個真真正正融入村民的藝術品中。
記得Triennial 那年之後我也有回去,本來不是三年一次的藝術祭,應該是靜靜的沒事發生 (本來ET 咁大就是四處都靜靜的的感覺吧)但所有人都仍在那裹,一起繼續做新的藝術品,一起住在村民的家(當時未有自己的artist house, 後來連自己的屋都有,長期有員工們或畫家自己都會住在那裹)
可能田島先生這間藝術館較偏遠,村落又是鉢形(like a bowl, surrounded by trees) 大家好像特別close. 真係好多一年大細認真的matsurii, 雖然不過係二百人的村落,但會好認真地搞好大型祭節,夏祭時把小神社的四周山巒都點滿蠟燭,建起大台,有人上台唱歌,又有好多好多個canopy 賣燒肉,撈金魚。這些都沒有邀請外人的,不為旅遊而做,而只是村民自己每年在做。
而田島先生的團隊也會在往後的年中特別邀請我夏祭或冬祭去。
當年我們最初準備美術館時,一切由零開始,整個禮堂要還未有東西,流木放滿一地,大家每天努力油啊油,而老婆婆們也來一起油。
有些朋友會問為什麼總是有這麼多人在幫手,他們是什麼人,我說什麼人都有啊,例如去年做了一條戶外大蛇,要由大樹木在下低承托,整條竹蛇由竹和木而做,所以有一隊人是專做木和竹的專家,也有小型起重車量。
初開始時也請來建築師修復,也有本地村民成為美術館管理員,跟外來義工在美術館結婚了,現在十年過去,孩子冬話妹妹已經九歲,媽媽仍在美術館裹工作,抱住美術館的羊從羊屋進來咖啡店,請叔叔幫忙餵奶。
田島先生的畫作跟我的大概可以以「相反」來形容,他的畫總是懷着強大的原始力量,筆觸如此奔放,什至是狂野,色飽滿鮮艷、又跳躍。畫面到處都滿是力量,就算是水點、野花、泥土、或野草都是又逼真、簡直都像在急速移動中。
後來我回港數年後,每年都會回去一兩次。
又在香港開始了dear tree mailbox, 有次我們去田島先生伊豆的家時,他送了於1993 年寫的「森からの手紙」給我。
後來在不同的書店中知道,他自年輕以來就一直在關心環境,寫故事文章,跟當地居民反對政府建設影響環境的設施。
田島先生的助手平日可愛溫柔,但有時會拿出她的手做小書,講的是反對包裝、反核能等等議題。
運用大自然的材料,如樹葉、木枝、果實、花卉等,打造出一座立體繪本,充滿著想像力。在製作過程中,也請當地的爺爺奶奶一塊幫忙製作,如今負責管理的一些工作人員,也是該校的畢業生,緣分雖然曾經中斷,卻也強韌地延續下來。藝術祭最常碰到的問題,大概就是在地居民對於外地藝術家的不解與排斥了,但外地藝術家從在地故事中發掘出創意,在地居民透過參與而對藝術品本身產生感情,透過這些了解與實際接觸,那些參觀者沒看見的暖心故事,其實還有很多。
後來我感覺到,在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中,田島先生這個美術館這條村大概是獨特的。我很幸運,被他們所接納,被他們的愛包圍,他們亦愛我帶往那裹的每個家人和朋友。
十年下來,每次我們來到村裹,不論多夜,八十多九十歲的婆婆都會拿來新鮮從田裹採來的蔬菜跟我們分享。
他們的笑容多麼令人難忘,感覺他們都接納了這班外來人,感謝藝術為他們村重生起來,而團隊中的人們也把這裹當成第二個重要的家了。
他們真的都是好溫婉,好包容,又但充滿力量。
我也喜歡這篇關於大地藝術祭的文章 - https://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90551
Saturday, May 4, 2019
獨樹
大家都認識這棵樹
坐電車時會經過,去街市時會經過。
他是1994 年由有名歌手John Denver (唱Take me home, country road/Leaving on a jet plane 的那位) 親自種下的,編號623。當年綠化計劃是於灣仔一共種植1000棵樹,但原來要追查這些樹的下落並不容易。 同期就只有編號600,由彭定康種植的垂葉榕爲人所知。 那棵樹位於莊士敦道/盧押道交界,和昌大押對外。
現在25年了。
雖然這棵樹長得這麼靚,雖然他由明星種,但三層高的樹都是得個好迷你一平方米左右的立足之地,是怪不得香港的樹會倒塌的。
到時啲人又埋怨啲樹危險了。
雖然話香港人都係得咁細間屋住,但係咁高咁大的樹,成棵樹加上樹葉咁重,為了公眾安全,得咁少地方住係唔得㗎,樹博士在一次訪問中就話至少要兩米成兩米。
香港啲人都係,所以香港咁多人病囉。
你間「屋」又真係細咗少少。
呢棵樹就在我家小狗rosie 的動物專科醫院斜對面。
仲記得嗰次我帶rosie 去檢查, 有個婆婆也是早上放低她的貓貓,她最錫的貓貓,我們都是三點來接回動物。
她那隻是16歲的貓貓,牙齒流血,去了幾次其他獸醫都找不出原因。突然眼睛變矇了,發生得好快。於是被轉介去專科獸醫。
看得出全家都好錫她,護士帶她出來前,婆婆就在自責,怎麼這麼遲才知道「咁嚴重」,要被轉介往專科醫院照CT scan,整家人都不願意要婆婆一個人帶貓貓來。
大家本以為只是爛牙。她告訴我咁多隻貓,最錫係佢,因為佢最乖。
這時候,護士帶又精靈又嗲人的貓貓出來,護士說癌細胞已經擴散至整個口腔及腦袋,什麼都做不到了。加上她已十六歲。
讓她盡情地吃喜歡的東西和每天食止痛藥吧。
貓貓還好開心,好精神。
我和婆婆都沒想到是「這麼嚴重」。
在這裏住的樹就會見到好多呢啲事情,那是突然下大雨的下午,她帶住十六歲的貓回家,在大樹下等車。
大樹總在我們身旁,陪伴我們,為我們在傷心和開心時提供護蔭。他們也是活生生的生命,沒有樹木我們的生活會是怎樣呢,但我們總是這麼待薄他們,不是嗎?
假如我是樹木,我會想住在灣仔道與莊士敦道的交界嗎?
聽說灣仔係全香港最有錢的區。
呢棵樹由有名嘅歌手種在全香港最有錢的地段,肯定令其他樹木好羡慕。
初被派往那裹時,其他樹可能都幫他送行。
好像我有次在成田機場見到十個中學生男仔向一個要離開日本出國讀書的高中生送行,揮住手,看他在玻璃的另一邊坐着電梯離開,所有人都一邊揮手,一邊手機拍住ig story, 並呼叫着什麼,對方聽不到,但感覺得到的話。好鬼青春,唔知去邊,唔識英文嘅日本孩子去外國讀書,我係佢都驚...... 日本啲人自己都覺得自己好怪㗎嘛...
點知,住落先知原來無乜朋友,佢最近的一棵樹在大約幾十米旁 ,只能遠觀...
可能他心裹面不時唱 Take me home, country road... 想跟幾十米外那棵樹一齊私奔,但他們好難好難才可以溝通到,因為有一定距離。
想回到那裹?都看不清楚,因為四周大廈林立,放眼遠望,是真正的石屎森林,從前的故鄉山巒,滄海桑田,從這裹再看不見。
坐電車時會經過,去街市時會經過。
他是1994 年由有名歌手John Denver (唱Take me home, country road/Leaving on a jet plane 的那位) 親自種下的,編號623。當年綠化計劃是於灣仔一共種植1000棵樹,但原來要追查這些樹的下落並不容易。 同期就只有編號600,由彭定康種植的垂葉榕爲人所知。 那棵樹位於莊士敦道/盧押道交界,和昌大押對外。
現在25年了。
雖然這棵樹長得這麼靚,雖然他由明星種,但三層高的樹都是得個好迷你一平方米左右的立足之地,是怪不得香港的樹會倒塌的。
到時啲人又埋怨啲樹危險了。
雖然話香港人都係得咁細間屋住,但係咁高咁大的樹,成棵樹加上樹葉咁重,為了公眾安全,得咁少地方住係唔得㗎,樹博士在一次訪問中就話至少要兩米成兩米。
香港啲人都係,所以香港咁多人病囉。
你間「屋」又真係細咗少少。
呢棵樹就在我家小狗rosie 的動物專科醫院斜對面。
仲記得嗰次我帶rosie 去檢查, 有個婆婆也是早上放低她的貓貓,她最錫的貓貓,我們都是三點來接回動物。
她那隻是16歲的貓貓,牙齒流血,去了幾次其他獸醫都找不出原因。突然眼睛變矇了,發生得好快。於是被轉介去專科獸醫。
看得出全家都好錫她,護士帶她出來前,婆婆就在自責,怎麼這麼遲才知道「咁嚴重」,要被轉介往專科醫院照CT scan,整家人都不願意要婆婆一個人帶貓貓來。
大家本以為只是爛牙。她告訴我咁多隻貓,最錫係佢,因為佢最乖。
這時候,護士帶又精靈又嗲人的貓貓出來,護士說癌細胞已經擴散至整個口腔及腦袋,什麼都做不到了。加上她已十六歲。
讓她盡情地吃喜歡的東西和每天食止痛藥吧。
貓貓還好開心,好精神。
我和婆婆都沒想到是「這麼嚴重」。
在這裏住的樹就會見到好多呢啲事情,那是突然下大雨的下午,她帶住十六歲的貓回家,在大樹下等車。
大樹總在我們身旁,陪伴我們,為我們在傷心和開心時提供護蔭。他們也是活生生的生命,沒有樹木我們的生活會是怎樣呢,但我們總是這麼待薄他們,不是嗎?
假如我是樹木,我會想住在灣仔道與莊士敦道的交界嗎?
聽說灣仔係全香港最有錢的區。
呢棵樹由有名嘅歌手種在全香港最有錢的地段,肯定令其他樹木好羡慕。
初被派往那裹時,其他樹可能都幫他送行。
好像我有次在成田機場見到十個中學生男仔向一個要離開日本出國讀書的高中生送行,揮住手,看他在玻璃的另一邊坐着電梯離開,所有人都一邊揮手,一邊手機拍住ig story, 並呼叫着什麼,對方聽不到,但感覺得到的話。好鬼青春,唔知去邊,唔識英文嘅日本孩子去外國讀書,我係佢都驚...... 日本啲人自己都覺得自己好怪㗎嘛...
點知,住落先知原來無乜朋友,佢最近的一棵樹在大約幾十米旁 ,只能遠觀...
可能他心裹面不時唱 Take me home, country road... 想跟幾十米外那棵樹一齊私奔,但他們好難好難才可以溝通到,因為有一定距離。
想回到那裹?都看不清楚,因為四周大廈林立,放眼遠望,是真正的石屎森林,從前的故鄉山巒,滄海桑田,從這裹再看不見。
Subscribe to:
Posts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