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December 31, 2014

除夕

除夕下午太陽和石欄上的點滴翠藤為這片海畔染上點點生機。一整個下午都被粉紅色木迷住,半封信都寫不完,但不打緊,就這樣坐着發夢已很好。編輯先生給我看了一幀舊照片,相中拍到寫着「蛋撻」兩字的招牌﹣這種事情令人開心得想叫出來。心情不好的日子,新找到那數本十九世紀香港舊日記就如止痛藥般,裹面記錄了當時的市集廟宇、油鹽家常等事,也有一八六零年代遊客們在維多利亞城上酒吧吃早餐的雜文,平常人家瑣憶粹感往往卻是最珍貴的。坐在細軟沙灘上看見太陽不一會便躲到水平線下,遠方的高山小島、慢慢駛過的小船都被夜色染成層層有深有淺的藍。我們趕着去參加派對,經過赤柱和大潭水壩回到北邊。跟聖誕夜同一個工作室,煮同樣的海鮮煲,但邀請了少一半的人,卻喝同樣二十瓶酒,這次大家都能都圍在長桌旁談天,感覺很kinfolk, 很溫暖。
這是陶瓷工作室,陶瓷家老虎先生除了把剛焗好新鮮熱辣的杯碟從窯裹拿出來給我們立刻使用,還焗了香蕉蛋糕、巧克力蛋糕、檸檬芝士蛋糕和香蕉巧克力蛋糕。而編輯先生則早於昨天在一家古舊港式茶餐廳買來十分迷人的傳統層層蛋糕放在冰箱裏。那個蛋糕十分漂亮,很想再多看一會,下次要找出它的歴史和研究怎樣做。虎媽跟上回一樣煮虎蝦,有人把香檳都加進花蟹花甲魷魚大蝦海鮮煲中;大家都搶着喝海鮮湯,有叔叔嚷着要玩塔羅咭。我們在桌下繼續閱讀十九世紀的文件,找到最早紀錄的釘書匠、印刷店、畫家、酒吧、西餅店等。最後老虎先生端出另一個鍋來,用海鮮湯煲成一鍋意大利飯,所有人都爭着遞上自己做的陶瓷碗去載。昨天一整天都有點不適,但現在想起太陽下的溫暖還會微笑,很喜歡南區海灘上輕輕的海浪聲,看見月亮、星星,還有小船上的燈在深藍色的海上緩緩溜過。
“I passed a little street of cook-shops. Here they chop everything they sell into little bits, with onions and herbs, and put them into a cornet made of a dried leaf - the same as used for fans. The women were marketing, buying eggs, fruit etc. One bought half a duck, which was also cut up into little bits, head and all. A traiteur was making a stew of fat pork and tripe, and at all the shops were little heap of fowls’ entrails, and giblets to sell. They cut these things up upon blocks, with a sharp chopper, which they hammered with their fists. Everything is soldby steelyard weight, from fowls to onion.” - To China and back : being a diary kept out and home, Hong Kong, August 21, 1858 - September 28, 1858
last two photos credit to mr. editor b

Wednesday, December 24, 2014

丁香

星期天,我們在路旁隨意坐下賣陶瓷、喝冰玫瑰泡泡酒、派夏慤村聲第二期、買海鹽鴛鴦、談天、發夢....那天沒有帶晚飯盒於是不到七時半已得回家,之後卻一直想念坐在路旁的安靜時光﹣鳩鳴唱聖詩外,這大概也是後佔中常態的一種。
聽說周二會再擺檔,正切法偷偷早下班,最後回到偵探社後卻因事要請一天假,回到金鐘「續命」然後,沿舊政府山那邊走路到上環,雖然沒上班,但也乖乖地帶了八十頁未檢查好的白屋圖到咖啡店裏細閱,在辦公室不知要花多久完成的工作,有自然光、水池巷落葉和白木桌的安慰中不一會已完成。於是準時準備去街上坐,男孩子們都未到,唯有先行「開檔」,以為要很費力氣從各處搬來古木椅、報紙和陶泥碗碟,怎料咖啡店的先生和姨姨已瞬即把椅子桌子都搬過來了,而服裝店設計師又放下手頭縫紉工作幫忙拿出陶泥碗,鞋店老闆還遞來牛油餅乾和紅酒。等到差不多日落,編輯先生終於帶來一瓶瓶秘製聖誕酒,還有黃色木柄火煱煲!街上坐滿朋友街坊,又有路過的村民們過來湊熱鬧。聖誕酒中泡着鮮橙玉桂條丁香荳蔻等種種香料,黃色煲下晃晃燭光整夜未滅,溫着那煲很受歡迎的聖誕酒,把香氣傳到整片舊山村中。對街屋簷上的老伯伯和貓都伸出頭來偷看,而戴黑色帽的秋田犬雖然樣子笨笨,卻沒有搗亂,只一直伏在火爐旁。
坐在街上不單碰見舊朋友,又認識了新朋友們,來自芬蘭或土耳其的都坐下來談天。大家都喜歡雲村寂靜的晚上。茶家兩名男孩不時走過來添酒喝,又把整煲酒拿到店裹加入八角丁香,在佔領區外聽街坊們談香港談佔領別有一番風味,無疑如編輯先生說,這樣子可以推敲我們於這城中有多「少眾」。坐在柏油地上邊談百多年前的香港人事,一邊不禁幻想石屎地下的老塵土,不竟這裹是維多利亞城最充滿故事的角落,最歴史悠久的中國人地區之一。一直䁥稱這裹作雲村。百多後的今天它飄浮於市區半空,球場公園綠葉綿綿,被小街密密包圍。要到半空花園必須爬過天梯。連接雲端的是差館上街磅巷堅巷,東邊梯頂有兩座百多年老的紅磚屋,室外走火梯總會找到午睡貓兒「茶零」、單眼「皮皮」和胖貓「謎思」影跡,西邊小廟壇香看守前往東華三院的樓梯,北邊傘樹門神如村門搬迎着西街東街水巷上來的村民。南北兩端大路看不見這神秘花園,開車的人必須小心轉彎末角才可內進。花園四邊由至少十條樓梯圍着,讓年輕人安心地在街頭唱聖誕歌、街末孩子放膽開電單車奔馳、貓兒隨意在路中心曬日光浴、老人在梯頂坐自家摺櫈閒談。昔日經常流連這區,但近年這裹變得十分熱鬧,新開的都是昂貴餐廳;懸着自製韆鞦的五金舖結業了,種星星果的印刷店也結業了,包包店的好朋友都離開了、也很久沒聽過必列啫士街街市熟悉的孤獨色士風音韻... 
想不到雨傘運動的小傘子們把我帶回這傘樹下(卜公花園裏那棵)。晈潔明月中,太平山街安寧得很,只有各店店主和朋友們胡鬧聊天吃喝聲。沒有計劃的聖誕派對,本來八點便完,結果卻一坐坐到夜半深宵, 煲了共八公升聖誕酒。
魔幻的一夜讓我想起了昔日在雲村流連讀詩的好日子。若這樣的小小店能不定時在各區發生,把夏愨村的精神延遍整個香港,你說多好﹖

Sunday, December 14, 2014

點染

星期六下午收拾好海畔畫室,等NHK的記者朋友們來補拍製作夏愨村聲的片段。冬日海水份外澄藍,露台松樹長滿點點藍果,微風為室內帶來陣陣淡淡松香,不禁想念去年煮蛋煲咖啡煎腸仔八爪魚的早上。聽記者們採訪完我之後會到村聲編輯工作室去訪問,即嚷着要一起去。編輯跟我本不認識,當天他萌生起印製村報的念頭,便透過網絡聯絡各路村民一起創作。不過是五六十天前的事。當時畫好了夏愨佔領圖初版,偷偷在上班時間花了個多小時把高解像度檔案掃描給他。他卻說不夠好,想我把畫簿交給他影印或下班後往他工作室去﹣我覺得很麻煩,情況亦不許可﹣偵探社中一大堆工作未做完,身體亦不適,希望他可以接受我傳給他的檔案。最後他仍堅持從九龍抬來自己的掃描器,花了三個多小時在偵探社中掃描。過往遇過很多空有熱誠的合作夥伴,卻沒耐心和恆心把事情完成,當日大概也是抱着這種「係咪真係做得成」的態度合作,當然,後來發現大家都愛古本、兒童書、日本、老香港、文字等之餘,還發現編輯B先生罕有的有耐心,在今天的香港實在很難得。聽他訪問的部份亦很感動,希望第二、三和四版都能順利印製。
總覺得夏愨村的香港人都有些共通點。第一次去他工作室,一片古木氛圍間收藏了許多許多古本、木椅、木桌子、日文繪本、Art Deco燈飾等,還有一台活字印刷機!(我不太喜歡感歎號,但你說是不是要感歎?)工作室書架上舊香港文件和書籍一大堆,但英文古本更多,又有偵探們都熱愛的殖民地政府辦公室中的「遺物」。窗前草木幽眇,房中整潔雅緻,是我見過最整齊的收藏家之一。半透明夜光杯載的咖啡特別好喝。聊了一個多鐘頭後因記者們要趕往銅鑼灣佔領區拍攝便匆匆告辭。來不及吃B編輯先生和畫家清妍小姐為我們準備的小糕點和白酒。工作室中每一盞燈每一個深啡色木櫃都很美,三四十年代的傢俬總是表面沉實、線條簡潔,但隱藏着漂亮的坑紋和細節。
後來回到鬧市裏仍想着工作室的寂靜美好,不知道香港還有多少處類似的秘密天堂。晚上跟林茵從銅鑼灣佔領區一直走路至薄扶林道,當天我們因為明報街知巷聞而認識,之後便經常一起四出找尋故事,今天一起去散步是最理所當然的事。路過一片已不復再的金鐘佔領區,沒有了帳逢人氣,剩下一片殮房般的燈光。好多人說以後都不敢來這裏,我卻覺得快點刻服這感覺更好,不竟夏慤村不是我們的終點。
今早剛睜開眼還未起床就在報紙裏看見董橋的文章,昔日董橋未退休前每周都會因為他而期待星期天來臨。急不及待給朋友們發短訊問:「請問今天是什麼日子,為何蘋果有董橋」其中編輯B回覆說:「今天﹖自從他辭職後,我已沒有再買星期天蘋果日報了。」原來他都喜歡董橋,看過他的工作室的我,本不該驚訝,但還是heart skipped a beat﹣第一次遇上有人像我般會期待他的文章。感覺他是一個高level的貓珊(還有羅醫生、黃欣姐姐等都是),B編輯先生好像是貓珊v.10.0.
昨天還認識了一位攝記,一如過往認識的攝記和記者們般,都是充滿故事的人。作為受訪者的我往往聽了幾句後即自愧不如(心諗你做乜訪問我喎)他試過冬天去北極、南極採訪,又試過在利比亞個多月差點被軍人於武力鎮壓時打中;「福島中午地震,當天晚上已經到達現場,第二日又被老闆叫返出嚟。」因此在香港較混亂(旺角黑夜)的情況時,他們特別懂得找安全和有利的位置拍攝。因為雨傘運動而認識的朋友們都很奇幻,從花樣年華攝製師到Discovery Channel 主持人都有,連那天寫信拿來給我的新朋友也是在報紙上寫文章的,而且他們很多不過是二十來三十歲。傘下驚喜,不能盡錄。
又過了起伏不定的一周,清場那天很長很難熬。幸好絕望的晚上有白爪魚聽我開懷歡笑和流眼淚,除了白爪魚,還有三文魚、左口魚、油甘魚、帆立貝、夜半老街和最美好的001白酒。跟魚吃魚的時間心裏最安定。
今天是雨傘運動第七十五加二天,夏愨村被拆毁,但村民們的才華卻不會因而熄滅,願傘下的人能夠一直在這黑暗的小城中充當一盞盞吹不滅的小燈火。
Read more about the Umbrella Movement

Tuesday, December 9, 2014

起點

起床至正苦總部外,山莊頂的沙發,這裹沒有大樹森林,只能倚偎行人天橋底柱休息;沒有鬆軟泥土,但有村民放置在路中心的床褥木椅。城市的這一角,連太陽光都非天然,時而暗橙、時而鮮白,由附近建築物折射而來,但在過去七十多天間,一片石屎森林柏油路被注滿生氣和愛,建成了井井有條的帳幕房子、有派早餐小隊、拾垃圾學生義工、夜半糖水檔、木工房、自修室、回收中心、風力發電廠、免費報紙、圖書角、有機農田並已經收成蔬菜等等... 有些角落總聚着一群老人家們談天,有些晚上夜夜有人給村民唱歌。無論往那裹望都是一片令人嘖嘖稱奇的風光。拍戲就是這樣子,有很多時間都在「等埋位」,我一直依着石柱看正苦總部員工像小碼蟻般靜靜經過村莊走路上班,步伐疲倦,既沒有笑容又不互相打招呼,偶爾有徹夜未眠的記者朋友們過來談天,亦有早餐姐姐忙着送上粟米瘦肉粥,然後,還有沒有車輪下的清新空氣,和冬日溫暖的晨光。能夠成為杜可風鏡下的一角感到很幸運,但更珍貴的是他能夠把夏愨村的聲音感覺都仔細紀錄下來,還跟數百個村民做過詳盡的訪問。製作組把我早前畫的夏愨村佔領圖印了在六米長的畫布上!還幻想可以把它展開在路中心,躺在地上慢慢畫,但這星期無論走到那裏碰上誰,話題都是「星期四」﹣「大家都說會清場了,你們打算如何應對呢﹖」「這刻的心情怎樣?會依依不捨嗎?」「之後會如何繼續抗爭﹖」
 
就只是今天,已跟蹲下來跟我談天的微笑姨姨和叔叔、各角落的村民們和日本放送協會的記者們談了很多遍。還有朋友把我做訪問的情況錄影後傳給我,不禁問他是否要留給我年長後看,警惕自己不要變成守舊自私、背棄理想的老魔頭。說了很多 ﹣大家都有心理準備了/第一周開始已經每天說會清場/其實已經得到很多/就算清場也不能跟警察打過吧?/要好好珍惜在這裏認識的每一個人,在有形的村落被拆去後建立起紅花會般的無形網絡,繼續一起爭取落實民主制度這類說話;但每次離開夏愨村後,回到燈火燦爛的商場中,都會突然發現將來一定會比想像中更想念這裹的一切 - 這一個真正奇幻的社區,讓我們在絕望中重見曙光、每條小巷每個帳逢下都充滿有才華而且無私的人們、誰人都可以跟陌生人談天而又感覺一見如故、讓我們看見守護正義的路上香港人並不孤獨和仍未盲目的小村莊。很多人都說心情不好的日子,只要來充滿正能量的夏愨村走一遍便能重拾笑容。數天前有網上認識的朋友看過我在明周的訪問後專程寫了一封信帶來給我。今天是夏愨村木匠陳伯伯的生日,當天就是他從金鐘周邊拾來建築廢料為自修室做木桌,一手教其他村民釘樓梯木板,起初只是數人圍在路旁一起學習,現在已是一個完整的遮打工房了。有人焗了很多很多漂亮的小蛋糕給他,又有人把寫滿祝福說話的黃雨傘送他作「生日咭」,滿臉笑容的陳伯伯邊跟我們分享威士忌,邊說會一直繼續留守在這裏做傢俬,直至警察來臨的一刻。這種事情太多了,做縮頭思歪烏龜玩具的叔叔說看見很多孩子在這裹每天幫忙掃街,雨夜為其他人撐雨傘,七十多天的運動令他們回到家中跟家人關係變好了,變得更謙卑而不妄自菲薄,找到並學懂珍惜自己的能力,經歴了校園中缺乏的思想衝擊,又從其他人身上學習了很多好品格。
很多朋友說清場後大家心裏都會有個大黑洞,參與過的人會陷入一種憂鬱狀態,即使不斷互相提醒要把運動帶到社區,就算失望不能絶望等等,但現實卻真的要很強的心理智商才可以於種種未知之中保持樂觀的心。茵說有點期待體驗後佔領時期,即使不會有什麼好事發生,但覺得會是很莫可名狀的狀態,屬於這世人未遇過的時代。我以為自己不會太傷心,原來還是會感覺得沉重。尤其看見穿長衫校服的學生們到清場前一天還堅持來掃地,六七十歲的老先生老太太已打成一片,直到最後一刻仍不斷為村民們修建樓梯、還有身旁大大小小的食物櫃、手寫標語、村民間的回收習慣等...很難想像這一切明天都會被夷為平地。
做建築保育工作的我,平日常接觸到建築物和村莊被拆的事情,這卻是第一次感受自己的家要被拆毁的心情。歷史上有多少村莊只有七十多天生命卻如此完善﹖夏慤村讓我們親身體驗了一種新的可能性,在香港這片土地上實踐了以為在地球上不可能有的烏托邦。但夏愨村不是我們的終點,把民主帶到香港,才能讓整個香港都成為夏愨村般。願我們都不會掉進自憐的黑洞,在未來日子中緊記自己一雙手的力量,把夏慤村中實踐過的都帶進生活裏。香港從此會變得不一樣。
don't get used to darkness, don't get used to injustice. remember all the support we have from friends under the same umbrella. "If you think you are too small to make a difference, try sleeping (in a room) with a mosquito."

Thousands flock to Hong Kong protest camp ahead of clearance | The Telegraph http://www.telegraph.co.uk/news/worldnews/asia/hongkong/11285301/Thousands-flock-to-Hong-Kong-protest-camp-ahead-of-clearance.html
Occupied with art | Ocula
http://ocula.com/magazine/reports/occupied-with-art/
一直相信 所以給你一直寫信 | Ming's of Mingpao Weekly http://www.mings.hk/?p=2937
Read more about the Umbrella Revolution: http://www.maoshanc.com/search/label/Umbrella%20Revolu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