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米闊的黑塊上,噴滿‘While I'm living, I want to...’ 的句字,路人能隨心完句,拾起粉筆,反思自己生命中真正重要的事,亦能在公共空間中,學習別人的智慧。
這概念源自美國藝術家Candy Chang。喪親以後,死亡一直縈繞她腦海中,但她並未因此變得絕望,反而更清澈地看見生命裹真正重要的事、更會珍惜餘下時光,愛惜喜歡的人,實現未完成的願望。於是,她便把社區內一間被棄置的舊屋外牆塗成黑板,噴滿 ' Before I Die, I want to...' 的句子並附上粉筆,讓鄰居在牆上分享自己的願望。
這塊社區內的黑板啟發了世界各地超過三百塊‘Before I Die’黑板,並被翻譯成二十多種語言。發起人鼓勵不同國家的人把概念帶到自己社區,並於完成後分享在官方網頁上。每次細看網頁上的圖片都充滿驚喜,有的使人會心微笑,有的令人感動流淚。每一塊黑板都反映了當地的文化及人們獨有的願望。
中環街市這一塊,大概亦說出香港當下的故事。
開幕夜不足數小時,黑板便已盛滿願望,有香港人希望要建一間樹屋、有人想要「每天讓多一個小孩幸福快樂」、有想成為媽媽、有人希望董橋收她為徒,亦有人想看見阿仙奴捧杯,當然亦有很多希望拜拜思歪。作為製作者最開心的是發現不認識的朋友拍照後把相片發到互聯網上,說:「今早路過舊中環街市,看見一塊寫滿願望的黑板,立刻使我會心微笑,祝大家有一個愉快的周六﹗」感覺這正是公共藝術的真髓﹣不用找來全香港的目光,吸引市內市外人排隊合照(後順便參觀其商場),不用出自名師手筆,只需要重用一處略被遺忘的空間,及連繫人心的概念,便能夠成為城市的一部份;它不會是一個遊人趁墟的目的地,而是屬於社區裹每個人的一份互動驚喜。在這繁忙的都市裏,鄰舍間已少有午後寒喧問暖,中秋交換月餅等事情,善用公共空間正能讓我們從短短一句文字裹得到安慰啟發,令一些智慧不至失存。而且它免費、平等、不論明哥或明光社都能任意洗版。
當然,最終的「作品」跟我們心目中的公共藝術仍差一段距離。記得七月初聽到概念後立刻開始物識場地,想要鬧市外牆而非展覧空間,讓更多不同背景階層的人看見,卻很快意識到鬧市外牆早被商店廣告舖滿。最後找上舊中環街市,把申請表格都填好後,卻被場地拒絕了,怕有人寫粗口、反政府、搞破壞。當時感到十分氣憤,沒想過一個北京、上海都曾做過的公共藝術活動竟難容身香港。後來,有關方面又重新聯絡我們說:若把句字修改便會重新考慮,認為‘Before I Die’ 太負面了!最後我們屈服了,把句子改成 ‘While I'm Living, I want to...’ 雖然不能長期展覧,但總算是一個有很多途人經過的地點,場地機構員工一直很友善很幫忙。而且願意容納這塊歡迎途人互動參與的黑板,其實在香港這個只能於申請許可證後才只能在旺角街頭表演的城市來說,已經很不錯。但當律師的朋友都戲言要告他們干預言論自由及藝術創作。
之後數周,我們找來好朋友,買來木板,逐寸油上黑板油,畫好直線,自做模板,貼好報紙,做律師、建築師、飛機師、老師的朋友,每晚都趕來這片盛夏的屋頂上,黑夜中練習上漆印字。有人一直嚷着要我找多點傳媒朋友來報導此事,我反認為他該做多一點這類作品,讓更多人能參與製作,感受錢以外的樂趣;讓更多路人在日常生活中得到一點感動。住在倫敦的日子,有天晚上對街空置的油站被一群年輕人變身成戶外劇場,引來一大班路人圍觀,警察亦看得盡興。若努力點,大概,有一天香港亦能如此,街頭巷尾,寸寸開花。
歡迎大家來留言, 黑底白字, 描繪出我們不儘相同的夢。Visit: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509743172437985/
ArtINFO HK: http://hk.blouinartinfo.com/news/story/954271/candy-changs-before-i-die-gets-hk-treatment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