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花語這網誌於零八年為夏橋的孩子而開,一眨眼已六年,最舊的文章記錄這群新來港或來自弱勢社群的初中學生,在
兩個夏天下來的蛻變及「熱愛學習」的重要性。那些日子每天充滿感動:看見表面反叛的學生找到喜愛的題目,收到寫及覺得自己原來有人關心的信件。今天,很感謝城市研究系的教授和朋友們請我跟大學一年級的小孩子在社區裹學習,第一天課借用西營盤長春社的白屋,在古樹木樑下分享有趣的地圖及自己過去用畫筆紀錄及認識城市的經歴,並跟他們於未來一周在區內選擇有趣的領域深入探討,製作屬於他們自己的地圖。課中除展示地圖的能力及局限外,亦包括許多富驚喜的逞現方式:紀錄江戶年代京都商店的古地圖;記載兩夫婦八十年來在城市裹邂逅相愛的創意地圖;也有細緻精巧地把整個東京的建築物完全展現的瘋狂地圖。最迷倒學生們的,大概是對照新安縣誌及今天Google Map筆下的香港,看了十多年地圖,描繪同一片土地,卻連是山是海亦分不清。課中亦分享了使用癦皮錄的習慣,並以一幅昔日學生畫的畫作結:是一幅
四歲小孩子在地上塗鴉的作品,希望這群沒接受過正統藝術培訓的學生,回想四歲時看見原子筆便搶着要往牆上畫的自己:沒有一個四歲小孩子說自己不懂作畫,但他們卻全長大成聲稱自己不懂畫畫的大人。希望他們可以在消失中的西營盤找到有趣而值得動筆的街角塵緣,並用心繪畫下來。五小時的搜索後,有同學帶來副詩意又感人的觀察:街市四樓寂靜一角獨自販賣的南亞裔青年人的孤獨身影;以兩張椅子搭成一張床在地盤煩音下午睡的工人;庇蔭人群但樹葉永遠不能歸根的可憐城中樹;亦有兩位工人姐姐在正街正中搭起木板席地而坐,野起餐來。當然也有只顧埋怨天氣熱,說什麼有趣東西都看不見的孩子們。她家住奧運站,最喜歡商場,因為有冷氣。毛毛老師友善地告訴我她太頑皮了,「搞佢唔掂。」事實上,聽過幾個
西營盤的小故事後,她很快改變早前的態度,重新思考這個城市與商業活動人文生活的關係,並認真地問起問題。我亦反問她選擇城市研究的原因,原來是喜歡關於人的故事。既然最關心舒適,便提議選一條街,量度不同店中的溫度,並看看溫度跟店種及店主快樂程度的關係。又趁今天在西營盤探訪了很多老店中的老朋友,收到古怪禮物。經過一家畫廊,有位老伯伯在店外徘徊,探頭觀看社區內的新鄰居,卻一直意識不到不銹鋼玻璃門是一扇推拉門,於是幫他拉開了門,跟他一起內進,開展了數段新友誼。這群大學生竟大多未聽過主場新聞,收到功課立刻想找標準答案。雖然在飯來張口的教育制度下長大,但其實依然充滿好奇及同情心。今天令我記起跟年輕人一起創作的樂趣,這是一個互相學習的體驗;用心看的過程中,其實正互相張開大家的眼睛。看見別人進步蛻變,提醒我們每個人都備有的潛能。
“
You don't write because you want to say something, you write because you have something to say.” - F. Scott Fitzgerald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